傳遞最新宏岳動態,加深彼此了解,宏岳點滴,盡在新聞資訊
我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15%以上 一邊是投資千億元調水解困,另一邊卻是水資源低效使用、跑冒滴漏等浪費現象嚴重。最近調查顯示,中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15%以上,保守計算,如果漏損率能降低10個百分點,即可節水至少52億立方米,相當于200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
管網漏損率是管網漏水量與供水總量之比。調查顯示,國內30%的供水漏損發生在管網接口處,其中水泥管道、鍍鋅管道與灰口鑄鐵管道漏水較多。我國的供水管網漏損率為何居高不下?如何降低城市供水管網的漏損率?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業內專家。
專家表示,管網老化、管材質量差、建設標準低、缺乏維護、重地上建設輕地下規劃、城建施工經常碰觸管網等,是造成目前我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偏高的主要原因。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的最直接措施之一,就是選用優質管材產品,嚴把質量關,這需要政府牽頭,全社會共同努力。
15%背后的質量隱憂
不久前甘肅蘭州水污染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國供水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供水設施和供水管網超期服役和老化失修現象嚴重,漏損率居高不下。據官方統計,國內600多個城市供水管網的平均漏損率超過15%,最高達70%以上;另一項針對408個城市的統計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的管網漏損率平均為21.5%。而日本1997年全國平均漏損率僅為9.1%。
專家指出,我國目前15%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相當于兩年就能達到一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損失量,如果能夠大幅提升供水管網質量,降低管網漏損率,節約的水資源將相當可觀。
“我國的自來水管整體管齡不長,如上海市大部分管道才用了不到20年。球墨鑄鐵管的理論設計壽命以100年計,鋼管和塑料管也按50年計,管道的生產技術都已有國家標準。”住建部市政給排水標準化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鄭小明向記者表示,部分管道質量確實有問題,特別是塑料管道生產門檻低,存在不按國家標準使用原料、采購低價劣質管材等情況,可以說管道質量差是供需雙方和社會大環境綜合促成的。
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調查了數百個城市的供水管網,發現不符合國標的灰口鑄鐵管、水泥管、鍍鋅管等低質管網共計占比約70%。管網老化首先會導致泄漏,其次會引起爆管,容易使自來水遭受二次污染。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占杰告訴記者,目前城市給水(即所謂的自來水)管網塑料管道實際使用量還不是很多,以前的管網多存在老化、質量不過關、建設標準低等問題,造成漏損率偏高。
優質管材需要真投入
2012年,住建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編制了《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根據該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投資4100億元進行城鎮供水設施改造。其中,涉及管網改造投資835億元,水質檢測監管能力建設投資15億元。規劃明確要求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提出80%設市城市和60%縣城供水管網的漏損率需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地級以上城市建設和完善供水管網數字化管理平臺等要求。
不難看出,我國城市供水管網升級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銀,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其中,降低城市供水管網的漏損率,選用優質管材是關鍵。王占杰認為,應提倡節水技術、節水裝備、節水管道的推廣和價格補貼制度,提高采用新材料、好材料的積極性。塑料管道具有內壁光滑、不生銹、水頭損失小、漏失水量小、使用壽命長等多種優點,值得在城市供水管網中推廣。
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鑄鐵管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軍則指出,如果采用離心球墨鑄鐵管對老舊供水管網進行改造,我國供水管網的漏損率就可大大降低。
有數據顯示,浙江省紹興市近10多年來大量普及球墨鑄鐵管后,2011年該市供水管網的漏損率已下降為3.7%,這一數據已低于國際供水管網漏損率的平均水平。但球墨鑄鐵管在國內供水管網中的使用比例卻僅為50.57%。
“管網漏損率偏高、管材質量亟待提升等問題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解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既需要制造管道及采購管道的企業有社會責任,也需要完善招投標機制,特別是審核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而社會輿論也應維護優質管道生產企業的聲譽,加大宣傳力度,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當然,自來水企業也要培養懂技術、懂經濟、懂管理、有責任的專家,更好地服務百姓。”鄭小明說。
業內人士指出,從表面上看,供水管網改造升級的難點,是水務公司的資金捉襟見肘,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傳統觀念在作祟。一直以來,不少地方政府對供水管網的建設心態不正確,或者重地上輕地下,或者重開發輕建設,或者重建設輕維護,導致對地下管網設施投入不足。
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副秘書長劉保宏認為,不斷出現的飲用水污染事件,暴露出飲用水管網諸多等問題,城市管網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工程,僅靠自來水公司遠遠不夠,希望政府能夠高度重視,并出面綜合協調解決。
來源:《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