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最新宏岳動態,加深彼此了解,宏岳點滴,盡在新聞資訊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國建筑能耗模型(CBEM)的研究成果,2017年,我國北方城鎮供暖能耗為2.01億tce(噸標準煤),占建筑能耗的21%。2001年~2017年,北方城鎮建筑供暖面積從50億m2(平方米)增長到140億m2,增加了將近2倍,能耗總量增加不到1倍。能耗總量的增長明顯低于建筑面積的增長,表明節能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平均單位面積供暖能耗從2001年的23kgce/m2(噸標準煤/平方米)降低到2017年的14kgce/m2,降幅明顯。
能耗強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即:建筑保溫水平提高、高效熱源方式占比提高和供熱系統效率提高。
一是建筑圍護結構保溫水平提高。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建筑保溫水平,包括:建立覆蓋不同氣候區、不同建筑類型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從2004年年底開展節能專項審查工作、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等,使我國建筑的保溫水平整體得到大幅提高,起到了降低建筑實際需熱量的作用。
二是高效和清潔供暖熱源方式占比迅速提高。總體看來,隨著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逐步推進,高效的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區域鍋爐方式大量取代小型燃煤鍋爐房和戶式分散小煤爐,讓熱源的整體效率大幅提升。隨著煤改氣、煤改電政策的推廣,以燃氣為能源的供暖方式比例增加,同時水源熱泵、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的供暖面積也快速發展。此外,工業余熱供暖、生物質供暖、太陽能供暖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也開始出現。
三是供暖效率提高。“十二五”以來,供暖系統節能增效改造以及清潔供暖工作的推進使得各種形式的集中供暖系統效率得到整體提高。
來源于網絡